2011年12月31日,记者从山西省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月总结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一个月时间,全省共查处了一批上班时间迟到早退、玩电脑游戏、到休闲娱乐场所活动、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参与赌博等典型案件367起,共处理处分540名官员,责任追究294名官员。山西的这场“治吏风暴”远未结束,将以一种常态化的姿态延续下去。(1月1日中国新闻网)
一场始于两年前的“治吏风暴”势头未减,甚至有着越刮越烈的趋势。从全省督查组统一出动,到典型案例定期公布;从确定一个月的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月,到单位领导被连带问责,再到将构建教育、监督、惩处衔接配套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山西省加大官员监督力度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的。但是,要防止风吹草低见“玩官”,还需要敞开社会监督之门,与体制内的监督联网,共同发力,构建常态化的“监控器”。
从“三玩市长”到“许三多”,官员玩心十足于国于民于已委实不是件好事。近年来,各地在整顿机关作风上频频出招,有的地方纪监部门使用针孔摄像机、微型录音笔等侦察手段明查暗访官员。江苏泗洪县还聘请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秘密监督员”,对官员“8小时之外”进行盯梢式监督,但风暴式的整治行动在效果上来得快,去得也快,很难达到长效。
治理“玩心十足”不妨用足监督资源。要看到,网络监督正成为新兴的监督方式,也是一种低成本的常态监督模式。官员言行,网上一晒;查处跟进,大都水落石出。对此,有人担心官员私权受扰。其实,官员的私权本该让渡于公共利益,就像山西省派出督查组,对机关干部上班时间在茶社、洗浴场、歌厅等休闲娱乐场所活动情况进行明察暗访一样,民众对“官玩”的监督也是基于纳税人的利益、政府的效能与形象,要相信绝大多数网民不是朝着造谣诽谤官员来的。公众对官员言行知情权与监督权的实现,关键在于完善诚信体系和健全社会监督制度。
全方位监督官员的一举一动,就是要创造条件激励网民积极参与到对官员监督的行列中来。必须完善公众网络举报、投诉的机制,对网民曝光不能患上“网络恐惧症”,采取回避、封堵以及草草了事等手段来处理网络事件。同时,强化对举报人的保护,不仅对无恶意但事实上有出入的网络曝光免责,还要将此视作“见义勇为”,奖励敢于曝官员之丑的网民。只有尊重和敬畏每一双盯住公权力的眼睛,才能使“网络曝光”这支“快速反应部队”与媒体监督、内部监督机制共同形成合力,将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打出原形,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预防腐败的监督制度成为“高压线”,而不是“稻草人”。